根据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规定﹐盾构隧道工程防水设计等级为2级。即其防水要求为: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100 m’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3处﹐单个湿渍最大面积≤0.2 m2;其中,隧道工程还要求平均渗漏水量≤0.05 L/( m’· d) ,任意l00 m防水面积上的渗漏水量≤0.15 L/( m’- d)。由此可见,湿渍面积,湿渍数量和隧道的渗漏水量是衡量隧道渗漏水状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重要指标。
日前﹐在隧道渗漏水病害检查工作中﹐一般将渗漏水表象分为以下4种:
(l)湿渍。指隧道管片内表面呈现明显色泽变化的潮湿斑。
(2)渗水。指水渗入管片,导致管片内表面水分浸润。
(3)滴漏。指水渗入管片,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从上方滴落。
(4)漏泥沙。指因渗水通道扩大或防水失效,渗水量增加,同时夹带泥沙。
盾构隧道在运营阶段其渗漏水状况的检查、分类和分级,是渗漏水分层次﹑分次序进行治理维护的前提和基础。
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运营阶段盾构隧道的渗漏水病害检查,是一种高效的渗漏水检查和质量评定的新技术和方法。通过热图像的温度分布确定渗水病害的类型和渗水面积,可以提高渗漏水检查和质量评定的质量和速度,为运营隧道渗漏水病害治理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不仅对隧道结构的运营维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铁的安全运营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地铁隧道渗漏水病害的检查评估和维护过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对隧道结构渗漏水病害的摄像.拍照与红外热成像,采取实验室模拟分析、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隧道结构内表面渗漏水摄像﹑拍照与红外热成像图像的模拟对比试验研究。
( 2)隧道结构内表面渗漏水红外热成像技术适用性及分辨率分析研究。
(3)建立隧道结构内表面渗漏水红外热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方法。
(4)建立隧道结构内表面渗漏水红外热成像技术分类方法.
(5)隧道结构内表面渗漏水病害分级方法研究。
(6)隧道结构内表面渗漏水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测研究。
红外热成像的应用对于盾构隧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提升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减少人工的投入。更加迅速准确的判断施工的完成度与工艺指标,提升隧道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