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前疫情爆发的阶段,各种传统方式的体温测量及检查佩戴口罩、登记验证人员出入的方式都存在较多的问题:
- 效率低:目前检测手段单一,主要以接触式的耳温枪和水银温度计为主,传统额温枪或其他接触式测温设备单次测温需要3到5秒,交通会造成人员聚集,节后返程高峰更进一步加重拥堵。
- 易交叉感染:当前检测手段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传统测温方式,需要近距离测温,连续多人工作时缺乏消毒手段,有潜在交叉感染风险幼儿园学生更容易被感染。
- 数据沉睡:传统测温方式,测温数据无法导出回溯,不利于记录分析。
- 存在漏洞:人工纸质登记核查不规范,人员进出无核验,历史记录难以查询,管理存在漏洞。
- 不灵活:当前城市交通、文教卫、工商企业等城市公共区域都未设置合理的检测手段,急需设备能够进行灵活布控,减少人员投入。
人体测温仪,在非接触目标前提下,精准测量过往人群的个人体温数据,进一步结合现场人行道闸、人脸门禁等考勤设备,将人体温度与人脸对应,形成“一人一数据”的体温对应关系,有效将疑似体温异常人群进行区分隔离,达到企业复工、社区返员、公共场所出入口人员管控的目的,为疫情的防控做出有效判断。形成监管共治的良好局面,保障人群出行安全,助力最终实现疫情的根本好转。 针对各公共场所目前普遍存在的人体测温需求,格物优信凭借在视频监控行业经验和热成像技术积累,围绕精度、效率、易部署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将实现有效预防、及时预警、高效通行等建设目标,同时提供可靠、准确、可视的温度数据供全面回溯和分析。
热成像体温检测方案设计以疫情防控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手段,以智能化防控管理为目标,系统能够满足以下要求:
1)高精度
测温精确是整套系统的首要原则,结合当前行业技术水平和公共场所各种场景人体测温的实际需求,测温精度可达±0.3℃。
2)高效率
系统设计应尽量减少对公共场所通行和社会秩序影响的原则,无需人为干预,无需与被测对象接触,保持高效的测温,确保高效通行,尽量减少因测温效率低引起的人员聚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3)易部署、易维护性
系统采用一体化涉及,图形化UI设计。可自动检测系统中任何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并显示出详细参数,及时预警问题供工作人员决策。采用稳定易用的硬件和软件,不需复杂的日常运维。可以快速的及时的变更部署位置。
1 快速体温初筛
在临床实践中,体温是一项重要的生理指标。体温的变化通常标志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由于发热是包括某些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很多疾病的前驱症状,发热在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疾病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因此发热也是各国开展症状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
随着检测技术的成熟,非接触式测温仪精度不断提升,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场所的人体测温,其中近距离热成像温度测量技术已经普遍成熟在各行业应用,有以下优点:
- 测量速度快,通常检测时间小于1秒;
- 检测率高,可同时对多个人进行体温检测;
- 测量过程中不需要和被测对象接触,不会因为消毒不彻底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在公共场所如车站、地铁站、高铁站、机场、轮渡码头、学校等场所,通常选择采用非接触式体温测量方式,用于对出入口行人进行快速测量,及时发现体温异常人员,执行快速干预手段,防止病毒疫情在公共场所下出现大范围感染人员扩散的危险。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在公共场所进行疫情保障的管理人员,防止内部人员频繁接触人体,出现被感染病毒的情况发生。
2 高精度体温检测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普遍存在初期被感染者出现四肢乏力、发热等情况,需要采用高精度的非接触式体温检测手段,用于区分正常人员和高温疑似感染人员。体温检测装置的测量精度不超过±0.3℃。采用精确测温仪对进出人员进行非接触式体温检测,快速检测进出人员是否存在高温、发烧等异常体征现象。结合人脸识别等身份验证手段,准确定位所有进出人员的生命体征情况。
针对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性和持续性,非接触人体温检测装置能够进行7*24小时的持续测温,加强对检测区域的人员进行持续检测防控。
3 异常预警和数据分析
由于地铁、机场等交通枢纽的公共场所,通常存在较多通道出入口,对于通行的流动人员,通过在线实时预警方式,为医护、安保人员提供综合进出人员的身份、体温等多维度综合信息,对检测的体温异常人员实施告警提示,并且可提供进出人员密切接触的人员视频资料;可以全程视频追溯其行动轨迹,提高处置干预的响应速度。
系统具备一整套的回溯机制,具备检测、身份定位、密切接触人员、在线实时监控、事后视频回溯等功能,以便事后对相关人员信息进行追溯和统计分析。
双光人体测温热像仪
探测器类型:多晶硅非制冷焦平面
探测像元数:384×288
响应波段: 7.5~14um
测温范围: 0℃~50℃
温度分辨率(NETD):0.05℃
测温精度:±0.3℃/±0.4℃
频率:50Hz
测量距离1-10米可选
测量速度16人/秒
可见光摄像头:200万高清摄像头